投资者教育
基金投资的“理智与情感”
来源:公会秘书处

 

基金投资的“理智与情感”

 


  “为什么我总是买在高点,而抛在低点?”
 

  “为什么在专家口中经济形势明明很好,而我的基金却一直在跌?”

 

                     

 

  一般来说,我们投资基金主要会从经济的基本面、政策的走向以及相关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考虑。但是很多时候,光从基本面的角度来制定基金投资策略并不能获得预期的良好收益。让我们试图从投资者心理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投资基金才能更为理性。

 

  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凭借其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相融合的创新模型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从此为世人开启了一项新的研究模式:行为金融学。投资者心理的变化对于市场的走向有着巨大的决定作用。而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认清自己,认清市场并最终战胜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会简单地将投资者默认为理性而进行下一步模型的推导。然而,各种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投资者具有以下非理性的行为特征:

 

  * 低估不确定性,并喜欢简单地将目前的状态延伸至未来。例如,假设某公司当前的利润水平会不断延续。
  * 在推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过于依赖个人主观经验
  * 过于关注事物比较吸引眼球的方面(比如财务报表中有着剧烈上升或下降的资产类别)
  * 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
  * 爱犯“事后聪明”的毛病,老是过于自信地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可预测的
  * 对于新生事物的预计过于保守
  * 忽略与个人想法不一致的信息(此点助长了股市泡沫的形成)
  * 相对于盈利所带来的幸福感,投资亏损给人造成的印象更加深刻

 

 

  以上这些本属于个体投资者的判断失误,往往会因为多人同时犯同样的错误而将效应成倍放大。也正由于这个原因,股市常常会陷入我们通常所说的“群体性癫狂”,即大多数投资者同时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使股市呈现出不理性的走势。也正因为个人投资者的不理性长期存在,故使以上状况成为股市常态。


 

  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其实“投资者不理性”这样的命题并不新奇。巴菲特的导师,著名经济学家格雷厄姆就曾将股市比喻为“市场先生”。他说,“市场先生”有时候会根据经济和商业的走势对股票进行定价,而有时候他的情绪也会很不稳定,一会儿特别乐观,一会儿又特别悲观。“市场先生”同时还具有高度的诱惑性,在形势好的时候他把投资者们一口吞下,不好的时候又会毫不留情地把它们吐出来。

 

  在一个完整的股市周期中,投资者的心理也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如下图)。例如,某投资者三年前还对股市极度乐观,但随着股市的下跌,一年内就迅速转变为消极甚至于悲观失望了。

 

 

 

 

 

  那么,对于投资者心理的研究,对于基金投资又有哪方面的借鉴意义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市场的走势并不总是由基本面决定的,数千万投资者的群体性乐观或悲观都有可能导致股市的异常波动。股市不仅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也具有高度诱惑性。我们要认真研究过去股市的大涨和大跌,并在未来出现泡沫的时候提高警惕。

 

  其次,投资者要对自身的研究能力及心理波动情况具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时刻保持镇定的头脑,因为自己随时可能成为“群体性癫狂”中的一员。

 

  第三,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基金投资策略。要充分考虑到在有些情况下,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投资策略要与自己的财务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第四,当市场情况出现意外的大跌/大涨时,要坚持以上策略不动摇,不要轻易受到蛊惑。

 

  最后,当投资者决定交易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节奏。当大多数人特别乐观的时候,卖;当大多数人极其悲观的时候,买。一定要在“群体性癫狂”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灵台的一丝清明。

 

  祝所有的投资者能够在保持理性的前提下,充分享受基金投资的快乐。

 

 

2012-02-15